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 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C 【解析】材料“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大,主要是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C正确;A和B不符符合材料主旨;D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外资企业出现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实业救国热潮

D. 工人运动高涨

 

查看答案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 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B. 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升值

D. 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查看答案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查看答案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查看答案

1979年3月,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的言论

A. 加快了我国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

B. 表明我国正式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

C. 坚定了中央全面推行城市改革的决心

D.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