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6)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2)据材料一、二,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形成这一共同之处的原因。
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己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符合材料表述的是( )
A. 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
B. 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C.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D. 大国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 名称 |
1955 | 国际茶叶委员会 |
1960 | 石油输出国组织 |
1962 | 可可生产者联盟 |
1970 |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
A. 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可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B.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D.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 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 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 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 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 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
B. 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普遍支持
C. 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国际社会很大的遏制
D. 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