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可知古代在海洋的利用方面有从近到远的特点;由“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可知指南针等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航海;我国古代的海洋利用主要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海外贸易发展鼎盛,并且以民间交流为主,具有政府背景的交流比较少;到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放弃了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意识严重不足。 (2)晚清时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加深,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海外贸易额也不断增长,国人的海权意识增长,对外移民增加。但是这些变化都是在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下实现的,清政府的海禁政策失效,被迫开始参与到世界贸易和海洋利用中来。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潮流,融入世界大势,增强自己的海洋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7月1日,在中国一直延续实行的住房福利制宣告结束。此改革

A. 实际上有所减弱社会公平

B. 适应了市场经济需要

C. 摆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改变了按劳分配原则

 

查看答案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企业留利净增94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全额利润还高5﹪。这一成就的背景是我国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建立市场经济成为共识

C. 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D. 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

A. 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B.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C. 旨在缩小城乡差距

D.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1979年广大农村忙于分田分地,有农民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50年,既要如此,何必当初?”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农民所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的土地改革

B. 农村30年的土地变局,最终回归到原点

C. 30年的土地变局是瞎折腾,农民的说法是正确的

D. 农民没有理解1950年与1979年分田分地的本质

 

查看答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A. 国家财政枯竭

B. 人民群众生活困难

C. 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D. 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