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公元前三、二世纪,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和民族间的区别。为此罗马统治者
A. 规定境内一切人社会地位平等
B. 颁布限制贵族的《十二铜表法》
C. 实施适用性更为广泛的公民法
D. 制定万民法取代过时的公民法
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时任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函告《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要报社“站出来说话”。第二天头版发了张浩来信,加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重要按语”。这表明
A. 经济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 包产到户不符合中国实际
C. 改革开放在争议中前进
D. “左”倾错误思想未被纠正
图片也能承载历史,下图见证了
A.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B.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 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D. 农民生产经营走向自主
下表摘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中的张謇等绅商创办、投资企业情况表(1913年以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姓名 | 身份 | 创办投资企业家数 | 资本额(千元) |
张謇 | 状元、翰林院修撰 | 27 | 7087.7 |
严厚信 | 贡生、道员 | 14 | 8064 |
沈云沛 | 进士、翰林院编修 | 13 | 4118 |
许鼎霖 | 观察、二品顶戴候选道 | 10 | 5547 |
A.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型
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西方进一步加紧对华侵略
D.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未经呈交参议院 审核即行通过《暂行报律》三章,引起报界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对此指出:“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效。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效力。”这一事件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后立法制度混乱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孙中山对法治信念的执著
D. 分权制衡体制基本形成
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就地取材,产品远销国内外;佛山镇取材于外地,也成为全国铁器生产中心。同样,作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的潞安(山西),也是取蚕缫丝于千里之外的阆中(四川)。促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长途贩运的便利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品生产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