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城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三十是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想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1)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 (2)特点: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剧烈变化;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认识: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体用合一和中外贯通 【解析】(1)关于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根据材料“”“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经济(农耕发展繁荣)、思想(儒家思想、统一文字)、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地理环境、先进人士的努力等方面回答原因即可。 (2)第一小问,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可知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剧烈变化;根据材料二“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可知是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根据材料二“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可知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第二小问,关于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发展方向方面分析认识即可,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A. 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 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 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 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这说明当时美国

A. 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

B. 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

D. 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

 

查看答案

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 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C. 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 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查看答案

古雅典民主政治在实施中,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这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

A. 保留了大量旧俗

B. 缺乏法制规范

C. 演变为贵族政治

D. 具有先天缺陷

 

查看答案

下表为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表。此表反映了

 

年份和增长率项目

1952

1957

增长率%

原煤(万吨)

6649

13000

96

发电量(亿度)

72.6

193

166

原油(万吨)

43.6

146

235

钢(万吨)

135

535

296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布(亿米)

38.3

50.5

32

纱(万吨)

65.6

84.4

28

 

 

A.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布局

B.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

C. “大炼钢铁”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 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