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 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 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清末新政,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而和戊戌变法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以及南北议和的问题,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约,双方均开放通商口岸,对方军舰可自由驶入;188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巴西签约,互给最惠国待遇而取消协定关税等内容。这表明晚清政府

A. 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意在改变外交屈辱地位

C. 初步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

D. 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

 

查看答案

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 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查看答案

(题文)《唐会要》卷86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反映了当时

A. 工商市镇开始走向繁荣

B.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 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坊市界限尚未打破

 

查看答案

读下表,可以得出汉代

引文

出处

宁成“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史记·酷吏列传》

梁冀“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城,殆将千里。”

《后汉书·梁冀传》

“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

《后汉书·马援列传》

 

 

A. 庄园制经济不断发展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出现

C. 均田制逐渐受到破坏

D. 土地私有制渐显端倪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