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

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

A.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B.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C.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A 【解析】根据“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表明歌曲体现了儒家重视“德义”“礼让”“包容”“和谐”的思想,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符合题意,故选A;B是道家思想,C项主张无为,是道家思想,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元济两次人生抉择中的身份转换。概括他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以张元济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整个1949年,尽管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但由于中国忙于准备解放台湾,苏联又不想在朝鲜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故中苏双方均不主张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毛泽东访苏期间,由于苏联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双方在是否签订一个新的条约问题上分歧较大。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谈判,新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而苏联曾经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

就在斯大林与毛泽东谈判中苏奈约期间,苏联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金日成在1950年4月从莫斯科回国后秘密访问北京,其目的是向中国“通报他们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和在莫斯科会谈此问题的结果”。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表明,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就不便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谈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谈判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在韩国朴正熙总统的直接推动下开始了具有韩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1971年到1982年投入到新村运动的资金共计52583亿韩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1%,居民投入49%(韩国内务部,1982年)。1967年韩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率达到34%,1988年这个比例下降到6%以下。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率下降得益于实现大米自给、经济作物范围扩大等农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医疗、通信、交通的明显改善,农民住宅、厕所、上下水、农村公路等农村居住及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

新村运动是以缩小城乡差距、改造农村、农民广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造福农民为目的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运动。新村运动开展30余年,成功地解决了农村贫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村精神扩展到全社会,升华为韩国国民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摘自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出韩国新村运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并说明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中国商业广告演进史简表

 

时间

主要形式

备注

古代

市声广告招幌广告灯笼广告印刷广告等

吆喝叫卖即为市声广告在招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用灯笼做广告,是唐代及以后的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悬于店铺,夜间点烛方亮。印刷广告的典型是北宋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内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的内容。

近代

报刊广告广播广告街车广告等

早期《申报》有发售军火、贩洋行广告卖鸦片的洋行广告。广告画多展示了圆润、摩登、甜美的女性形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打出“恭祝民国十年各界进步,惟愿同胞吸国货香烟”的广告。

现代

报刊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

1978年以前,广告人物形象以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为主1979年3月新中国播出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

 

 

——据黄升民《中国广告图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古今关联,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