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

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A.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B. 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

C. 儒家伦理逐渐普及

D. 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C 【解析】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约,不能得出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B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

A. 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    B. 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

C. 自给白足的家庭副业    D. 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

 

查看答案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开封)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当时他所在的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为保留一代信史,吴兢从武后末期开始私撰国史。他撰的《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该书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对后来日本政局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吴兢修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兢《贞观政要》的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模式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变。在清末十年(1901-1911年)开启的改良运动中,教育是改革的要政之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官员的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2到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史称“壬寅——癸卯学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系统。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筹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同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建。据统计,1904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4222所,而到了1909年,新式学堂数量暴增到52348所。而从学生人数来看,在1905年之前,学生人数不过258873人,而到1912年时,学生人数已跃升到2933387人,增长幅度均在十倍以上。

——摘编自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