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古代中国 拥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古代中国

拥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法规,去海外之人被称为弃民,古代文献中虽有“国籍”一词,但主要是指国家的典籍

1868年

《中美续增条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申请国籍、保护侨民的基本原则。自此,清政府开始参照“西方成例”处理“涉籍”事务

1907年

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血统主义”的国籍法

1909年

《大清国籍条例》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

 

 

——整理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 论题:近代华人对国籍的认识与国家归属感。 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普通百姓与封建国家构成一种固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相对固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落后的交通条件造就的封闭环境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人们都拥有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也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的姿态俯视外部世界,脱离原籍的人大多被视为弃民;鸦片战争后,随着华商、华工外出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引发的“国籍”事件不断出现,传统的户籍制度在处理国籍事件上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清政府采用西方国籍法原则,维护海外侨民利益;而《大清国籍条例)反映出海外华人的普遍心态以及海外华侨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意识。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得出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由“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得出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和西方法律的影响;由“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得出阻止“排满”革命。由“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等信息可以看出体现血统主义原则;由此还可以推论出这一《大清国籍条例》体现了将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相结合。《大清国籍条例》是关于中国人的国籍规定,这首先是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同时对其国籍的法律认可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从法律意识层面还可以说是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所以,论题可以是近代华人对国籍的认识与国家归属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頒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查看答案

(题文)如图是1960~2015年全球GDP和贸易平均增长率发展示意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 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地位

B.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新兴经济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D. 经济全球化呈现逐渐放缓趋势

 

查看答案

如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一战期间的欧洲

B. 二战之前的欧洲

C. 北约华约的对峙

D. 欧盟建立并扩大

 

查看答案

英国光荣革命前,内阁是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并无实权。威廉三世即位后任用两党人士入阁参谋,但由于政见不同,内阁成为吵架的场所。1693年开始从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阁,提供咨询意见。这些变化

A. 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手中

B. 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使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

D. 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查看答案

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据此可知雅典

A. 陪审法庭具有立法权

B. 司法审判效率低下

C. 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D. 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