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

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耒耜耕作

C. 石器助耕

D. 铁犁牛耕

 

D 【解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充分利用了畜力,而且铁犁又代表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最高等级,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耕作方式,相对于铁犁牛耕要落后,所以不能代表我国古代传统的耕作方式,故排除A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形式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

A. 受到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

B. 农民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C. 封建统治者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D. 小农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查看答案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民间艺术之一,下列剪纸所反映的内容是

A.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

(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件应遵循的原则。

 

查看答案

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经挤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堂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1925年抵制日货运动“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