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美双方着手改善两国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美国方面: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深受越南战争的拖累;中国方面: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等。 (2)中、美、苏战略大三角逐步形成并显示出初步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美国方面的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受越南战争的拖累,和中国方面的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即中苏关系恶化、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等方面来回答。 (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进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就业者的政治文化技术准备缺乏要求,在于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要在全党和全社会进行教育,树立行行光荣的观念,树立劳动就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技能准备的观念。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今后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法规,逐步实行这种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充分发掘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同时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在城市要适应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在农村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

——摘编自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

大事年表

英国

1802年,颁布《工厂法》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1836年,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美国

19世纪50年代,两党制最终形成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1898年,美西战争后势力侵入菲律宾、古巴等地

法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50年,巴尔扎克完成《人间喜剧》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德国

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1年,德国统一并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82年,德、奥、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

 

 

上表为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阳明(1472—1529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1517年,路德(1483—1546年)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A.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查看答案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3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是过去25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1994年为510.6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1430亿美元。材料表明

A. 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

B. 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C. 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墨贸易增长

D. 金融是美国对墨投资重点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