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 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 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

 

D 【解析】经研究确定“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而康有为则“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这说明康有为的叙述含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不一定就低,故A项说法错误;历史上事实的重构靠的是历史研究,而不是逻辑思辨,故B项错误;历史的复原需要多方面印证,不是简单的结合不同类型史料所能得出的,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反映了

A. 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

B. 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

C. 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

D. 价值规律影响了农业产业调整

 

查看答案

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

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

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赢政时,铸“半两”意在(  )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

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

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