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贞观年间,国家计划在长安附近修筑水渠。朝廷从决策到实施的程序应该是 A. 中书...

唐贞观年间,国家计划在长安附近修筑水渠。朝廷从决策到实施的程序应该是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C.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D.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发展到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工部的职责,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项错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谣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活极贫困

B. 汉初财政较宽裕

C. 统治者开明政策

D. 鉴于秦灭亡教训

 

查看答案

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 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 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 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

 

查看答案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请叵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首要条件,概括工业革命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世界市场扩大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市场扩大的诸多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表现。

 

查看答案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题文)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顾《取静集》

材料二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三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长技”得以实践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师夷长技”实践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这一行为的直接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资金来源,分析民用工业的性质和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归纳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