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1)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300—6800万缗”,但支出却高达7000多万缗,据此可以分析归纳出北宋的财政状况;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额理财观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等信息对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判断应该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可依据“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等信息分析;再者结合变法内容可得出作者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的主题,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

[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我们在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了空气感。他们的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下列作品与材料反映的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查看答案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年1月24日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

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

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