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田和...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

A. 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

B. 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打破了等级尊卑观念

D. 废除了贵族特权

 

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田氏代齐实质上是新兴地主阶级向旧的奴隶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反映了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田氏代齐反映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但确立新制度是通过变法实现的,B项错误。等级尊卑观念一直都存在,且材料强调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不等于废除了贵族特权,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出身于手工业的思想家、教育家,心学的后继者,38岁时拜王阳明为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创立了泰州学派。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性的体现和成圣成德之根据,王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良知“当下具足”的本性,主张良知“现现成成”“天然自有”,将良知的实现看作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工夫。他将传统儒学的“天理”解释为“天然自有之理”。“天然”就是“百姓之道”“日用之道”等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正式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基本主张,强调“道”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肯定了“道”之“愚夫愚妇可以与知”的一面。王艮的“格物”说指出应当由人民来“格”国家的过失,而“物”则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应该具有自我尊严,不应处于屈从,而应处于主导地位。王艮积极从事民间讲学活动,坚持“有教无类”的传统,将教育对象平民化。在教学过程中王艮注重用“简易明白”“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觉悟。

——摘编自王强《王艮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艮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20年代,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削弱,希望与美国结成同盟,以保障自身安全。美国和平主义运动的代言人肖特威尔提出了“摒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呼吁。1927年法国外长白里安照会美国政府,提议两国缔结条约,谴责和摒弃战争,和平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则建议由美法两国向世界各国发出联合倡议,先由美法英意德日六个主要强国签署多边的非战公约,然后邀请所有国家参加。1928年8月,法、美、英、德、意、日等15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者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者起因如何,只能以和平的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特别是各国都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非战公约》生效后不久,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9年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美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并概括《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非战公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

南方

结论

政治

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

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

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哲学

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

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倡心性,多穷理之气。

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

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

南人北伐者不得志。

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