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阅读下列材...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  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1)变化: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多到价格普跌、纯收入急剧下降)。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长期农业自由放任政策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 (2)内容: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积极作用: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 (3)变化:从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预。 【解析】(1)变化: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可以得出农业发展的状况是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多到价格普跌、纯收入急剧下降)。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发生变化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再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史实可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长期农业自由放任政策也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 (2)内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等信息可以概括为: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积极作用:主要从上述措施对农业和国家政策方面来分别分析。具体来说,对农业来说,是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对国家政策来讲,是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 (3)变化: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由材料一可知,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之前,农业一直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到材料二中的国家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经济发展,可以得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是从自由放任变为全面干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学为体中的“体”,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邵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

材料三  张之洞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体”和“西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提出的根本动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体演进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查看答案

他们认为:“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在他们的画作中,“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描绘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下列美术作品与该流派艺术特征相符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拾穗者》

D. 《格尔尼卡》

 

查看答案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