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A. 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B. 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C. 贵族政治业已崩塌

D. 宗法原则受到冲击

 

A 【解析】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说明了战国时期统一的趋势明显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央集权日益显现,故B错误;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衰落,但不是崩溃,故C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反映出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即统一的趋势增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大同七年,梁武帝于宫城西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讲经、研究经术。梁武帝还派遣博上祭酒到州都立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学教育的普及。除了官学的兴盛,民间私学亦逐渐活跃。一些儒士在地方聚徒讲经,大者千余,小者数百。梁武帝不仅给予儒士很好的待遇,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另外,梁武帝在重用儒士时,取消了门第之见,很多寒品后门通过治经而“随才试吏”。习经者队伍不断扩大,经学复兴之貌日新月异。梁武帝亲自参与修订了按照儒家体系构建的国家各种礼仪制度,他不仅积板参加经学辩论,还亲自登台讲经。在他的影响下,自王侯贵族到朝臣学士,无不以治经为己任,他们经常进行辩论、讲经。皇族子弟亦入国子学习经、讲经。梁初时,研习经学蔚然成风,经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摘编自孙君倩《简论梁武帝与梁初经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武帝为促进梁初经学发展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重视经学的目的和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特需订货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动力。美国士兵使用日本制造的蚊帐、手表、相机、发电机、吉普车和手纸。这些日常生活消费很大程度上拉动着日本经济的增长。越战期间,为确保日本对美国越战政策的支持,美国采取了倾向于日本的对日贸易政策,逐渐放宽进口限制,日本对美贸易平稳上升,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以经济合作的方式打入东南亚。在战争升级的年代里,日本对韩国、泰国、南越、菲律宾的出口迅速增长。

1965年2月7日起,美军直接出兵南越,把越战升级为“局部战争”。日本的反美舆论骤然高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接踵而至,第一次将矛头对准了美国大使馆。

一李鸿美《试论越南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战争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社会对越南战争的态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雍正即位之初,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措施如下: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

一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7世纪40年代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

清朝设立军机处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二月革命,发表《共产党宣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一一据《古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上表为17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临去世前下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载沣)裁定。”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向华盛顿发电,汇报北京政权交替的情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收到北京电报的同时,收到了一封康有为从美洲发来的电报。康有为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指控北洋领袖、军机大臣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康有为希望罗斯福能够致电北京的柔克义公使,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但柔克义提醒罗斯福道:“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改革。”

——整理自李德林《最初的国会一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 -1911》

材料二

谕军机大臣等、近闻有海外逆党。乘国家多难之际。妄思煽乱。肆意捏造谣言。其诬妄狂悖(谬)。直有使君臣上下所不忍闻者。复敢刊印函单。分致京外各衙署回所学堂。淆乱是非。多方簧鼓。居心尤属险恶。著邮传部迅电各处邮政局。认真拣查。遇有自外洋寄来汉文函件。字迹封式在五件以上。分致上项各处者。立即拆阅。傥语涉悖(荒)诞。即刻一律焚毁。其各埠外国邮信局社。亦由该处地方官。婉商仿行。共保治安。

-1908年12月《宣统朝政纪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及美国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材料分析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