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

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

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可知,该现象反映了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从选项A、B、C、D中看,能使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只有C答案,赋税制度重大改革,能让老百姓多劳多得,故而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A说法错误,我国开始使用金属工具是在夏商以前,与题目时间限制不符,排除;B答案说法错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与题目时间限制不符,排除;D答案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以后,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古代中国在每一个王朝创立之初,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A. 平均分配土地

B.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 建立赋税征收制度

D. 重建小农经济

 

查看答案

詹天佑挚诚爱国,尽其智能,毕生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途民户亦繁,口外货车更源源不绝。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一一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

材料二  詹公不是一个圣人,更不是一个超人,祗以其时政府用人不疑,环境配合的好,而又适连用得其人,负责者得运用其智慧与经验,发挥团队精神,为本国工程师争一口气。功成名立,造福国家,自非偶然.

一一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材料三  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对詹天佑敢于负责修建京张路百般诽谤,认为“拒借外债、拒用洋匠,收回权利、自办铁路”的做法,是“狂妄自大”,是“自不量力'。有些人甚至说:“会修铁路通过京张路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然而詹天佑却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这股干劲,这种精神,是詹天佑先生遗留给我们今天科学技术界的伟大精神遗产。

一一摘编自李四光《纪念詹天佑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詹天佑主张修建京张铁路的理由。

(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詹天佑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遗产?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梁启超《孙文的价值》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

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毛泽东与梁启超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点。

(2)据材料二,比较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对外战争评价的不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  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  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