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

明朝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这说明当时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C 【解析】根据材料“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成为大户人家”可知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故②正确。根据材料“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玛宝哈高价买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故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无法推断出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①错误。明清时期严格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的政策,故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ABD错误,所以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查看答案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同年王崇伦应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成为“劳动模范”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1955年5月苏联与英美法奥签订条约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东西关系开始解冻;1955年9月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式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并发表公报,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相互让步,美国公开希望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放弃解放台湾统一中国的立场,阻止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道路;1961年苏联主导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引引发新一轮柏林危机;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引发美苏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最终被迫撤走在古巴的导弹。

(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时期苏美争霸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领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