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声称“凡西之所长,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可知,康、梁二人
A. 意在寻求历史依据宣传维新变法
B. 仍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 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 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职中,也曾具备这种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太守
C. 刺史
D. 司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清代,政府始终认为边衅是由林则徐办理不当引起的,以致于三十年后当李鸿章在台湾问题上与日本谈判取强硬态度时,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竟骂“李鸿章要做第二个林则徐!”清朝的时人笔记中,也有把林则徐视作国家致乱第一祸首的。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林则徐身长不满六尺,而英光四射,声如洪钟,顾其早入仕途,虽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之情况……共历二十三日,全数始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自吾观之,于腐败官吏中,而林则徐竟能不顾一切,毅然禁烟,虽其计划归于失败,而其心中,则为人民除去大害,可得昭示天下,故民族之光也!其失败之主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以为英国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吓解决,乃不辨明有罪无罪,一律围困之于商馆,使其饿而缴鸦片。”
——根据《对林则徐评价的时代变化》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被清政府视作“国家致乱第一祸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评价林则徐与清政府有什么不同。
【历史选修——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5年,协约国为打击德国在华势力,曾劝诱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袁世凯政府为摆脱日本控制,亦有参战打算,终因日本反对作罢。《朝日新闻》对中德问题有评论:“中国参与战事,将于和平会议得一席地,而获与日本对等之投票权,则会议处分青岛等问题时,日本将不利。”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出严正抗议。协约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后,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北京政府内部却意见不一,演变出府院之争,最终段祺瑞掌握政局,决定参战。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皆主张对德宣战并掀起舆论热潮。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
———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期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中国近代 |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由英国人修筑的铁路——吴淞铁路,清政府以“妨碍我风水”为由,仅一年就把它拆除。 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京张铁路运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公里。 |
建国30年 | 1949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铁路事业进入有计划大规模建设时期。 1979年。铁道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0年底,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
发展新时期 | 从1997-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六次大提速。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出行进一步便利。 2005年,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14年,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推动铁路技术创新发展。 2016年底,高速铁路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