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 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 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 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D.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A.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 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 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顺治《麟游县志》中指出,该县“核桃最佳,于地尤宜”。农民遂“以谷为本,以此为末,庶谷不致于竭,而凶年亦无可忧矣。”清乾隆间,河南县知县提出,农民应当生产“谷米布帛以务本”,而又应当种植经济作物进行“调剂”,以“兼权钱币”。这反映出清初 ( )
A. 农本商末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统治者积极倡导本末相权
C. 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演进 D.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