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
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 西周摒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政
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
出身于“海南望族”,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有两件事。其一,上疏严厉击嘉请皇帝。嘉请皇帝自中年以后,崇信道教,修兴土木,刚憶自用,拒绝廷臣动谏,以致国事日非,民不卿生,怒声载道。海瑞愤时政阙失,犯颜直谏,“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终被下狱。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后人所说的“海瑞骂皇帝”。其二,出任江南抚。在任的九个月,整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勒令豪强退田,抑制兼并;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减轻农民负担。海瑞的举动触犯了江南官绅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大肆攻击和极力反对,最终被解职。他为了“利民”“裕民”,而“一意约己”、任劳任怒,一生清贫。至死仍“无一语及身后事”。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奔走相告,扶服悲号,罢市数日,哭声天动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瑞的政治抱负,并说明其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瑞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材料一: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国家。他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
——乔治•理博伊《国家利益》(2002年)
材料二: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15日,美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历时七年多,美方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感怖中心。
——摘编自李荣《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题文)(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材料:清军入关后,中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服饰变革。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辫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装搭配是瓜皮帽和马。瓜皮帽又称“西瓜帽”,形制像半个西瓜。清代的马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彩之外,便于骑射。清代最高的是黄马,非特赐不得服。根据规定,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旗袍有单、夹、棉、皮多种,省工省料,一件可抵汉族的衣、裙、裤多种,又能展现女性的自然体态,故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清代官服继承明代的蟒袍、玉带、补服,废除明代的冠服,代之以暖帽、凉帽和顶花。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服饰变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近代中美部分民众政治参与情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初以来,带着各种名号和身份的宰相们,便在门下省议政,被称为政事堂。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在位时,令宰相们分别担任执政事笔、承旨,十天一轮,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又改成每日一人轮流笔。皇帝以好恶对首席宰相实质性认定。首席宰相制对后代相权的发展与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唐代的隆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权较重而又行使得体。唐代将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群相集体负责制,使得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颂布。而且下的诏敇,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二:1906年和1907年清政府两次下诏,宣布“预备立宪”。与此同时,在1907年夏,在中央成立资政院,在地方各省成立谘议局,作为成立议会前的过渡。资政院设总栽二人,副总栽二人,属于政府官员,由皇帝任命。总载和副总载在资政院开会期间,担任正副议长。资政院共有议员200人。其中的一半由皇帝饮定,包括宗室王公、满汉世爵、外藩王公、宗室觉罗、各部院官员共80人,最后还有“项学通儒”即著名学者和“纳税多额者”即著名工商业者各10人。另一半从各省谘议局议员中选举产生,再经各省督抚审定确认,资政院议员任期3年,任满后一次性改选。根据资政院的章程,资政院可以以讨论国家的预算,制定税法,公债的发行,各种法令的制定,以及各种皇帝认为应该讨论的问题。资政院议决的事情,如果行政部门门认可,则通过皇帝下发成为法令;如果行政部门不认可,则交还资政院重议,如果资政院依然坚持原议,则提交皇帝裁决。在责政院总共召开的两次会议中,通过了不少让朝廷为难的议案。比如速开国会案、成立责任内阁案、弹劾军机大臣案、故免戊戌志士和革命党人索等等,几乎都是当时政治的禁忌。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政事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中央机构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