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曹魏开始,御...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曹魏开始,御史台正式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直属皇帝。但由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加上长期战争,政局不稳,王朝更迭频繁,致使监察机构或置或废,监察职权时大时小,监察官的地位时高时低,呈现出无规则的紊乱现象。唐王朝建立伊始,将隋的司隶台统一到御史台里来,由御史台总监察之职,使得机构统一,监察权集中。御史台长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正副职品秩尊崇。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人员编制固定,分工合理,各自职掌明确。《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凡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尚书省诸司七品以上官开会,都要先通知御史台派人去监察,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就是一个实例。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初期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集中监察权;机构设置合理,职权清晰:加强业监察系统对行政机构的监察。 (2)作用:进步完善了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加强了行政监察,有利于统治者及时纠正错误决策(有利于国家行政治理);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初期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唐朝初期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隋的司隶台统一到御史台里来,由御史台总监察之职,使得机构统一,监察权集中”“人员编制固定,分工合理,各自职掌明确”“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唐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完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行政监察、推动国家行政治理,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6年上海格致书院以“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认’为题举行季考。下表为成绩前三名考生的立论和认识。

 

考生

对中学的认识

对西学的认识

第一名彭瑞熙(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学附生)

“中国之格致,兼道与艺言之也”,“(中国)纲常法度、礼乐教化,终为治天下之本”

“西人之格致,专以艺言,而亦未尝非道也”

第二名葛道殷(湖南湘乡监生)

“非独中人只言其理,不能尽格,即西人专门之学,亦多有不格之处”

“西人之格物,可谓无余蕴矣”,“中国所略而西人加详而精焉”

第三名赵元益(江苏苏州府新阳县附贡生)

“格物致知,为儒者之先务。进言之可以修齐治平,广言之可以强兵富国”

“(西人格致之学)亦不过随事精察,由粗及精,由近及远,与中土格致之学相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据章清《学、政、教:晚清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市(1662-1722年)曾渝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廊清,更何以待?”“开海贸易……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粵兵饷。”于是设立了粵海关、闽海关、渐海关和江海关。他多次向有关官员强调不要滥征关税,如规定不许一货两税,各海关间避免重复征税。对外国朝贡贸易船舶,“听其随便貿易,并免征税,以示联柔远之意”。对于纯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也给予了减轻关税的优待……乾隆(1736——1795年)初期实行惠待外商的关税,以“加惠远人”。在改善外商来华贸易待遇的同时,也表现出逐渐规范化的倾向。乾隆四十五年,实行保商制度,规定行商要对来粤外商的纳税人和个人行为负责,体现出清廷“以商制夷”的策略。随着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潜入內地传教案件的陆续发现,乾隆对来华贸易的“番舶”,开始要求官员“留心防范”,并“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和西方对华贸易扩张活动的加强,嘉庆(1796-1820年)时期在海外贸易政策上已完全表现为对外商来华贸易的防范,但仍注意维护外商实际利益。直到道光年间,清朝仍然维持广州与外国通商的政策。

——摘编自陈尚胜《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二前工业化时代,英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保护性的商业促进政策。1820年,伦敦商人向议会请愿,要求调查对商业的“限制性”制度,要求政府完全采取现在被称为正统自由贸易学说的商业政策。随着英国工业制造业能力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1831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45年政府进一步大量消减甚至废除关税;1846年废除《谷物法》,谷物可以自由进口。在当时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具有统治优势的情况下,它反映出英国整体政策倾向已不完全取决于某一阶层利益的需要。随着航海法在1849年的最后废除,沿海贸马也被开放。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和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英国的贸易政策有何明显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差异的主要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由贸易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这一贸易政策的确立对英国和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林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表明

A. 两大阵营的关系趋于缓和

B. 欧洲统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C. 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 多板化的世界格局基本形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该理论

A.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B. 体现出斯大林的发展战略

C. 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查看答案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 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 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