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A. 传统棉纺...

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A. 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 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

D. 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A 【解析】根据图表统计数据看出,1875-1931年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都超过60%,说明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仍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棉纺织业情况,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排除B;材料反映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C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材料反映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主要原因不是政府的政策,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

A. 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 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查看答案

朱度宗( 1240-1274年)时,有巨僚谏言:“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这表现了当时士大夫

A. 对君权合法性的质疑    B. 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

C. 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    D. 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

 

查看答案

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独尊儒术    C. 颁布推恩令    D. 兴办太学

 

查看答案

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A. 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    B. 防止小宗势力扩大

C. 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    D. 保证小宗血缘纯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2)谈谈清末保甲制最终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对当今乡村稳定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