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古代雅典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过程是如何体现“妥协”的。

(3)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利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古希腊与古罗马各,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如写希腊民主的具体内容。) (2)妥协: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妥协;《权利法案》,既限制了王权又保留了君主;确立了议会主权,使国王“统而不治”,但国王还是国家的象征,有特定的作用。(举两例即可)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理由:妥协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理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 (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给满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认识。概括材料一,可知伊壁鸠鲁的主张是“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围绕此观点结合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相关史实体现妥协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材料二提及了光荣革命——“这次政变”和《权利法案》——1689年下院的决议,故结合这两个事件的相关史实解答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过程是如何体现“妥协”的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评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选择任一观点论述即可,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查看答案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 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查看答案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A. 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

B. 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 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D. 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

 

查看答案

根据罗马法,物品交易成功的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查看答案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D.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