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55年起,日本...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55年起,日本经济进入持续发展期;1960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970年,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污染也日益严重,日本连续地出现了各类环境污染乃至破坏,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各企业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保护环境毫不热心。随着群众反公害呼声的日益高涨,日本政府开始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宣布了国家公害对策的基本方向,依靠法律手段处理公害问题及环境问题,保障受害者的诉讼权利。此外还实行行政救济制度,向人们提供应急的,必要的且最小限度的医疗救济。一些地方公共团体也因地制宜地相继制定了公害防治条例,并与企业签订各种协定来控制本区域内的公害。在整个70年代,日本的环保投资急速增加,特别是1974—1976年,民营企业在环保设备上的投资占了设备总投资的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中叶日本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应对产业公害问题的对策,并简谈由此带来的启示。

 

(1)背景: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伴随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日本民众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呼吁改革;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日本国内企业追求利润,忽视环保。 (2)对策:健全法律体系,将防治产业公害上升到国家战略;建立行政救济制度,改善民生;依靠社会团体,将保护环境落到实处;政企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生产等方面的环保水平。 启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20世纪中叶日本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一方面是日本经济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如果不调整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必然就要调整。 (2)日本应对产业公害问题的对策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例如,依靠法律手段处理公害问题及环境问题、实行行政救济制度、日本的环保投资急速增加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主要从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做到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原因。

 

查看答案

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能够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休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欧元10岁:“危机涅槃”再出发》

材料四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注:2014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同意以相同的出资比例成立一家旨在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

 

查看答案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 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查看答案

下表为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从表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年份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A. 二战后英美关税普降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B. 30年代大危机导致英美降低关税

C. 帝国主义战争是影响关税变化的主要因素

D. 重商主义盛行使英国实行零关税

 

查看答案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C.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