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训谕》

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组人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例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

 

(1)目的: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力,明确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价值:证明了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工具,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特征:公民大会;抽签选举(代表制);轮番而治;集体领导;议会制。 (3)实质:资产阶级通过控制议会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制约君主或总统的行政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 例举: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议会权力很小,国家权力中心在皇帝,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在清末“预备立宪”中,建立的内阁被讥讽为“皇族内阁”,说明清政府仍是君主专制。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根据材料中“,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可知皇帝是在限制军机处的权力,这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特征,从材料中“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用抽签方法”、“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概况得出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问从材料中“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即代议制的实质是通过制约总统或君主权力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的一种工具;第二问学生可以结合所学,例如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和清末预备立宪进行阐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料分析、问题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贵国皇帝树立友谊,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则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材料三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1)研读材料一,与英国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相比,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申报》的祝词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出台的背景是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世界形势缓和,战争威胁消失

③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的社会根源是

A. 因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的领导

C. 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是当时世界的主流

D. 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查看答案

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以下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 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

 

查看答案

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在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A. 是一场全民族抗战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D. 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