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C 【解析】材料认为《临时约法》的问题在于“因人设法”,而选项中能体现“因人设法”的只有《临时约法》具有限袁倾向,即为防止袁世凯颠覆民主共和,立法者在《临时约法》中对此作出诸多设计,《临时约法》是否排满、反帝、成为空文则并非得出“因人设法”这一结论的根据。故排除ABD,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查看答案

《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A. 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 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 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 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查看答案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查看答案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查看答案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