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五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4)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是如何实现的?

 

(1)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变化: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商人的轻视,变为重视和推崇。 (2)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入超越来越严重。 解决:在中国建立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3)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企业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发展; (4)条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政治清明:新中国初期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农村繁荣: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解析】(1)从材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中可以分析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材料“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中可以概括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的问题。从材料“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在上海购买机器”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从材料“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4)从材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中可以分析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各提出了什么观点?

(2)你如何看待这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据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在图中A、B两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查看答案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查看答案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 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 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 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 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 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