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

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针对马克思“双重使命”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激烈,观点各异,大致上有三类:

否定论:殖民主义道德沦丧,宣扬种族优越,带给亚非拉的是巨大的民族灾难与仇恨。

肯定论:殖民主义功大于过,是推动亚非拉被动迈入现代化的动力。亚非拉社会制度与经济基础很难甚至不可能自然过渡到现代化工业文明,而殖民主义改造了亚非拉,完成了过渡。

双重作用论:殖民主义给亚非拉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摧毁旧社会体制,推动了亚非拉自身改进,通过改良或革命迈上了现代化道路,因此功过相抵。

请问,你的认识观点如何?请加以说明。

 

同意第三种观点,即双重作用论。 殖民主义对亚非拉的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殖民主义扩张,其目的是掠夺财富,开辟市场与夺取原料产地,性质是侵略性,非正义的。但要看到,亚非拉广大地区在遭受殖民征服之前,一般都处在前资本主义,即自然经济的社会发展阶段,特点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西方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以近代工业文明的纽带将全世界人类历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客观的进步。不可否认,殖民扩张将近代工业技术和文明价值观传入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全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附: 破坏性的使命: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了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传统的手工业破产,农业生产的商业化趋势得到加强,封建的生产方式动摇。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动摇和倾覆。在思想意识方面,自大、闭塞的传统观念被打破。 建设性的使命:在经济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殖民地,使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殖民地先后兴起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历史作用可以从破坏性的使命、建设性的使命和双重作用等方面论述。第一种侧重于给殖民地带来灾难,是造成落后的历史根源。第二种侧重于传播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双重作用论则承认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和美洲地区带来严重灾害,但是它促进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也推动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 荷兰

B. 西班牙

C. 英国

D. 法国

 

查看答案

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海军力量的强大

B. 法国军事力量弱小

C.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高

D. 英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活动

 

查看答案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能够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B. 拥有的商船居于欧洲之首

C. 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D. 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与英法两国争夺海外殖民地有关的是

A. “无敌舰队”之战

B. 七年战争

C. 纳西比战役

D. 瓦尔密战役

 

查看答案

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 打开了商品市场

B. 扩大资本输出

C. 夺取香港诸岛

D. 巩固远东霸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