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为百代不易之良法”。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

A. 先秦的分封制

B. 汉代的刺史制

C. 隋唐的科举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B 【解析】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反映出,该官职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制度就符合材料的描述,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查看答案

《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墨子》亦载:“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问鼎中原

B. 春秋鼎盛

C. 钟鸣鼎食

D. 一言九鼎

 

查看答案

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937年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六、边界的最后确定将由国际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也将有权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严格地从人种学来确定有些地区可不必举行公民投票予以移交,向四国即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建议作出非主要的变动。

    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在同时期内释放因政治罪行而在服徒刑的犯人。

    1938年9月29日订于慕尼黑。

    阿道夫·希特勒爱德华·达拉第

    内维尔·张伯伦本尼多·墨索里尼

                                       ——节选自《慕尼黑协定》

(1)概括指出材料中对捷克斯洛伐克不公正的条款,并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尼黑协定》的实质及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据《清史稿》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土归流”推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改土归流”的特点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