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

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 坊市制度废除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 工业革命推动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市”是古代商业贸易的场所,然后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城”与“市”的关系演变可以看出先有“城”,然后在“城”中出现“市”,并且相对于“城”来说,“市”存在的区域与范围在不断扩大,结合“市”的概念和功能来看,可知这种演变的主导因素就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查看答案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查看答案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A. 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 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查看答案

“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

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