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 (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思潮:实业救国。 (3)论点: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 论证:①经济上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兴办实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进程。 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运动争。 ③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潮流,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思想武器。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历史贡献”,由材料一信息“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概括得出:兴办实业、重视教育、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等。 第(2)问,“出发点”,由材料二信息“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概括得出: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等。“思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实业救国思潮。 第(3)问,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路是,首先概括出材料三的观点,然后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观点”,由材料三信息“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概括得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论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奠定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思想上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文化上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等角度分析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2)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查看答案

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C. 进一步冲破倾思想的束缚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

 

查看答案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C.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