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圈地运动造就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水力等自然动力条件。 影响:改变了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人口的转移;改善了乡村民众的职业结构,有利于乡村积累自身发展资本;促进了乡村小城镇的发展;为英国社会转型、开展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每点,最多 (2)特点:参与力量众多,学者、实业家、革命力量等均有参与;实践模式多样,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中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每点,最多 问题: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束缚,受政局影响大;受城市资本和地主盘剥,农民穷困,缺乏自身积累;乡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文化低、技术差。(每点,任答4点给。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6世纪至18世纪”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史实可知英国圈地运动造就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根据材料一“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可知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水力等自然动力条件。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可从改变了乡村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民众的职业结构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一“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可从促进了乡村小城镇的发展、英国社会转型、为开展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可从参与力量众多、实践模式多样且各具特色、内容广泛、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二中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时代背景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形势、资本家和地主剥削、农民贫困、农村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 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主党派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阶级联盟。1956年初,中央认定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01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指出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种变化表明

A. 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没有变化

B. 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与时俱进

C.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D. 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长期稳定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查看答案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查看答案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