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作者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并归纳两人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材料三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2)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

(3)对材料四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材料五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六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己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做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4)与材料五相比,材料六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哪些发展趋势?

 

(1)角度: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世界联系等)。 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 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依据材料的其他表述也可) (2)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3)赞成观点①:这一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雉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或: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等)。 赞成观点②:这一模式使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或排斥市场调节;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 赞成观点③: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赞成观点④:这种模式通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一定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4)趋势:由各国以邻为壑、彼此对抗到通过谈判合作成立组织,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解析】(1)角度:根据“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概括得出;同: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异:根据材料一“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材料二“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分析得出。 (2)特点:从材料获取信息概括得出;积极影响:根据工厂制度对推动工业生产、城市化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分析。 (3)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所学史实论证观点的合理性即可。 (4)根据“关贸总协定”“经过数次多边谈判”,联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影响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两则材料中的两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国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查看答案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抗议”是指

A.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B. 抗议国王的权威

C. 抗议《圣经》的权威    D. 抗议贵族的权威

 

查看答案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 以“人性”反对“神性”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D.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美德即知识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认识你自己

D. 追求生命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