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乐记•乐论》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

据《乐记•乐论》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该材料

A. 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

B. 规范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

C. 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

D. 制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

 

C 【解析】据材料“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然后能兴礼乐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礼乐制既强调统治秩序,又注重社会和谐,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关系,没有体现社会和谐,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对象不仅仅是贵族政治生活,故D项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陵王(1122—1161)完颜亮,金太祖之孙。皇统八年被任命为右丞相。皇统九年,完颜亮与左丞相合谋刺死熙宗,自立为帝,并对朝中亲贵宗室实行大规模的清洗。随后,海陵王大批任命普通女真人中有才华的人和通晓封建典章制度的渤海人、契丹人和汉人为官,设置枢密院,使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天德三年,迁都燕京(今北京),仿照中原制度,设国子监以教育生员,改革科举。罢免女真族世袭万户,分配土地给女真民众,使之内迁与汉人杂居。贞元二年开始,发行纸币,始铸铜币,改变了金朝没有铸钱,借用辽、宋铜钱的历史。

自皇统和议以来,宋金已多年不见战火。正隆三年(1158),海陵王在开封夷平原宋朝的宫殿重新建造,务求豪华壮丽,准备南下攻宋,并且在国内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大军在采石矶为宋军所败,金军将士死伤无数,战船损失过半。此时军心涣散,将领不愿继续作战。兵部尚书耶律元宜等众将领发动兵变,海陵王在大帐中被乱箭射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海陵王即位后在国内实行的主要措施。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海陵王的主要功过。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及位居第一的实力地位,使美国产生了“领导世界”的强烈冲动,战后开始把太平洋大国的梦想变成为现实,……中国革命的胜利及中苏同盟的建立,使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动摇了美国在东亚的地位。

1948年5月10日,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总统,在就职仪式上宣称他的就任仅是向北方前进的第一步。次年,他命今部队越过“三八线”进行攻击。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为两大阵营斗争提供了激烈争斗的新舞台,而美苏双方对朝鲜半岛的关注又促进了半岛局势的恶化。本已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摘编自秦文甫、郭建良《朝鲜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留苏13年的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在中共斡旋下从苏联归国。1939年,蒋经国开始主政赣南,制定赣南三年计划,对经济文教等各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

赣南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共对峙的主战场,共产党撤退后留下的真空,随即被兵痞、回乡豪绅、烟土毒贩、土匪、流民、娼妓所填充,整个社会,都处于民生凋敝,贪腐盛行之中。蒋经国深知建设新赣南是“兴新事、行新政”,必须“用新人”。他利用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干事长一职,把全省有为青年罗织在自己的麾下。蒋经国上任伊始的第一个举措是将赣南11县地方豪强控制的自卫队分别进行整训由蒋直接指挥,各县无权过问。随后,颁布了“严禁烟、赌、娼”手令,成立了专门查处机构。1939年8月,蒋经国颁发《各县科派捐款办法》,制定了统一的税则,规定农民一年只需向地方政府一次性交纳田赋。从1941年开始蒋经国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同时对县乡保三级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造。为配合建设新赣南计划,蒋经国致力改变专署旧式衙门的形象,在专署院内设立了“民众问询处”,规定星期四下午为民众接见日。从苏联归来的蒋经国深谙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专署主办的《正气日报》大力宣传蒋经国及其新政,舆论上的宣传使赣南新政取得了轰动性效应。

——摘编自许静、罗惠兰《评蒋经国主持的赣南新政》

根据材料,概括蒋经国赣南新政的主要举措。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赣南新政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中国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相对于民族历史而言的,但不是民族历史的简单总和,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民族历史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指史学意义的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存形成的有机整体历史。历史学上的世界历史包含了有人类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摘编自赵士发《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晚研究的焦点》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