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 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原因可以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 (2)本题突出考查归纳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注意从材料“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    )

分类
 

1686
 

1753
 

1812
 

全国关税总额
 

122.0
 

459.6
 

481.0
 

运河诸关税额
 

61.6
 

150.5
 

140.0
 

沿海诸关税额
 

18.2
 

103.2
 

177.5
 

长江诸关税额
 

37.3
 

114.6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以来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记江南民谣: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诗句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的雇佣关系 B.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

C.江南农业精耕细作状况 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查看答案

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 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 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查看答案

有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籍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这首诗猛烈抨击了

A. 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残害    B. 宗法血缘关系的桎梏

C. 士族门阀森严等级制度    D.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