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A 【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

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不相容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宗族有一套宗规,往往与儒家的道德教条相对应。宗规还警戒一些越轨行为,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将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虽然这种处置是非法的,但官府却很少干预宗族的判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宗族是基层的行政组织

B. 社会管理借助于人伦秩序

C. 政府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宗规族律凌驾于法律之上

 

查看答案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