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 (2)政治:核心思想是“仁”(仁爱),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哲学:“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人性:“性善论”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显示孔子的儒家思想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2)孔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材料二中直接归纳出来,但要注意分类整理;(3)找出儒家思想对现今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即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二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A. 历代君主全部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查看答案

孔子在《礼记·表记》“……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A. 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 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 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D. 在君臣关系上应“忠君”但不“盲从”

 

查看答案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亚里士多德也说:“男子生来上等,女子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这反映出

①夫权社会里女子地位相对较低

②东西方妇女都属于社会底层

③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妇女都不属于公民

④古代中国妇女有族权与神权束缚,相对于希腊来说社会禁锢更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A. “兼爱”“非攻”

B. “无为而治”

C. “克己复礼”

D. “法不阿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