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B.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C.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D.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解析】题干说的是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逐步确立并最终被写进历法沿用至今,这是适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天文的内容,故排除A;北方经济在唐中期以前持续领先,但是唐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往南转移,到南宋就转移到了南方,之后北方经济就不领先了,故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跟历法相关的内容,不是农学研究的问题,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帝庙承载了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甚至最广大普通民众的价值理念、心理诉求、利益冲突。皇帝和士大夫通过一系列的封号和庙记,叙述着他们维护伦理纲常、追求社会稳定需求;普通百姓则在关帝庙缭绕的香雾中,倾诉着他们对于所生存的周围环境最起码的渴望与满足,然后再形成一个个灵异故事,不断地传播和强化着既有的信念。历史上关羽庙有着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关庙、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君庙、缪侯庙、显烈庙、义烈庙、忠武庙、义勇武安王庙等。

——张强《关帝庙建筑的布局及其空间形态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封建社会对关羽膜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羽被尊奉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9 年初,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巴黎,磋商和平解决办法。虽然议事日程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列入《凡尔赛和约》加以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到1923 年仍为悬案。战后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盟军占领了莱茵兰,英法肢解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力量遭受了削弱。在远东,日本将山东归还了中国,却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岛屿群。在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承认了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领土现状,并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因此,20世纪20年代初,国际体系已趋于稳定。所遗留的难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尽管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仍定期地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列宁把无产阶级的监督机制看作是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监督权是与决策权平行的一种权力,是对党政机关的一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起监督作用。列宁把中央监察委员会提高到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同等的地位,使其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原属于政府部门的工农检查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即可扩大到党内外的任何机构。应该取消党和国家机关中那许许多多“虚浮雕肿”的东西,那些“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关一律撤销”,把监察机关的机构精减作为整个党政机关机构精减的典型。“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还要经过“特别考试”。

列宁不仅注重监察机构技术方面的改革,列宁尤其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文化形态的变革关系到监察机构的质量,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变革,则变革只能会流于形式,甚至也会被旧的文化所侵蚀而变形。对旧的文化一定要采取积极的革命的态度,要把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变革中所体现的那种“盖世的勇敢精神”应用到对旧的文化形态的变革中去,在文化变革中争取得到更灿烂的效果。

——姬金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思想的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原创,中)

材料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

 

 

西汉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丝绸销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

唐朝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以瓷器为主要商品,又称“瓷路”。

宋元时期

商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朝时期

实行“海禁”政策,推行朝贡贸易。

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改革开放

以来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拓展同欧亚大陆国家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2015年,亚投行的建立与运行,对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赢得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更大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日‘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