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

(2) 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  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1)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 影响: 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表现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结合所学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雍正帝)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请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田,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 

(2) 材料二、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

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经济

D. 加入WTO 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查看答案

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加强计划管理

D. 发展乡镇企业

 

查看答案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