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所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影响: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3)国内:中国政局的动荡;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第(1)问,“原因”,由材料一的时间信息“1895-190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上,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第(2)问,“影响”,依据材料二得出的信息“中国民族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思想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第(3)问,“因素”,由材料三信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得出国内因素是,中国政局的动荡;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得出国际因素是经济危机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查看答案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请从表中提取2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