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2)经济:“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社会:市民阶层发展. 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 (3)特点:向西方学习;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或答以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为武器亦可给分). 贡献: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培养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问题。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共有四个,一是宗周时代的分封制、郡县制、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有关趋势问题,即郡县制由原来的个别诸侯国推行到秦统一后的全国实行,即是由局部到全国性的发展。 (2)第二问,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状况。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解题干中的“现代”的含义,即是经济上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化,并且要结合科技发展来分析回答。在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的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与现代相近的现象出现。 (3)戊戌变法的特点可结合材料内容与教材内容来回答。材料中的“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表明了戊戌变法的学习西方的特点。有关戊戌变法的贡献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回答,也可依据材料中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来分析它的历史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阅读下列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史实”“史论”“史识”这三个要素对“宋代时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不得抄袭原材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 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查看答案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