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

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其影响。

 

(1)形势:德国闪击西欧、北欧取得成功,法国等国家败亡;英美等国对日实施禁运政策;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态度:拒绝德国的拉拢。影响:打乱了德国的战略计划;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1)材料“1940年10月14日”“1940年11月1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40年前后二战的状况来分析答案。 (2)材料“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可以表明蒋介石的对德国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德国和对世界两个方面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美国当时仅有26.4万常备军,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切,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成尔逊的口号是“以战制战”。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发生了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 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 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

B. 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

C. 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推进

D. 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

 

查看答案

在第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A. 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 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 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