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团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 西周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清朝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