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和毛泽东分别提出了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和毛泽东分别提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农民观,孙中山指出,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地主和商人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强调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助农民”结成团体”和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革命”,他指出,农民问题主要来自以帝国主义,军阀和地主阶级等人为的压迫问题,与水旱天灾。病虫害等天然的压迫问题,其中人为的压迫问题是目前的紧急问题,鉴于此,毛泽东赞扬“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的权力的革命”,并高度评价“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做法

——摘编自谢晓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与毛泽东农氏现之比较》

材料二

1990年3月3日,环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休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农业“两次飞跃”理论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与毛泽东农民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关于农业“两次飞跃”思想的具体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思想对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1)同:都认识到农民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都指出农民阶级的贫困跟封建势力的 压迫有关;都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具体办法。 异:孙中山未把农民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而毛泽东却把农民问题视为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把农民阶级看作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孙中山主张自上而下由政府帮助农民,强调和平解决农民问题,毛泽东主张用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势力。 (2)内涵:第一次飞跃是指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飞跃是指坚持规模化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启示:制定农业经济政策必须与国情相结合;适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靠科学,坚持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孙中山指出,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地主和商人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强调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助农民”结成团体”和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革命”和“一切权力归农会”,可见相同点是都认识到农民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都指出农民阶级的贫困跟封建势力的压迫有关;都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具体办法。第二小问,由“政府助农民”说明孙中山未把农民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主张自上而下由政府帮助农民,强调和平解决农民问题。由“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的权力的革命”,可见毛泽东毛泽东却把农民问题视为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把农民阶级看作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主张用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势力。 (2)由“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休经济”,可见第一次飞跃是指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飞跃是指坚持规模化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结合所学,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而“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说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靠科学,坚持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的近代化运动是随着16世纪商业革命的兴起而发生的。商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意大利,逐渐向西欧其它国家扩展,它不声不响地创造出新的上帝一商品和货币,宣布“赚钱是人类最终的一目的”,货币逐渐取代了封建特权,因为大规模的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为品所有者来说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所有人来说全都平等的《至少在当地是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接”。不少土地贵族参与城市经济项目的,购买公司股票,政府债券等,社会资金在城市积淀下来,过去只有几万人的城镇,变为进行跨国贸易的商品集散地,各国经济出观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逐渐破坏了各国传统经济壁障,为商品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国内外条件,获利后的商人们纷纷建厂,把资金投入手工业,使得经济要素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过去只为本地区需要而生产的城市手工,开始为远方的更大市场而产生。

——编自章开远、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平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随着棉,丝织品大量卷入市场,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兴起,“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大宗商昴运距离贸易所带来的高利润,促使商业资本向着贸易中心点集中,从而使一些贸易中心点迅速城市化,仅是府治所在地的苏州,成了全国性中心市场。在运河沿线,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共起。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江南地区的商业市镇众多,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丝织业中“大户”和“小户”就是这种分化的给果,这一时期,中国商品市场兴旺,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市场偶而有之。因此,它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西欧近代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宦官本为内侍,是不许过问朝政的,但是宦官亲幸的身份,又每每使他们成为帝王施政的工具,东汉是封建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时代,食封制度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制度之一,西汉功臣勋戚都有食封制待遇,而宦官不得食封。东汉和帝时宦官郑众除掉外戚窦氏,首次获得封侯恩宠,之后宦官食封愈演愈烈。宦官们“专树党类,欺国蠢政之事,不可单书”,这伙腐朽不堪的贵族地主集团终于把“中兴”二百年来的东汉王朝戳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编自刘修明《东汉宦官集团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宋代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大都较大,极少出现东汉妹皇帝,宋代对科举制做了很大的改善,政府大大增加了取士人数,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为官之路,很多人不用通过宦官去维持生活或进入官场,宋朝时出现了文官独大局面,而文官更让皇帝放心也便于皇帝控制,加之文官易形成不同政治势力,互相斗争,皇帝制衡权术中相应也就少了宦官集团。因而宦官在有宋一代基本未干预治

——摘编自阳全平、胡雪梅《谈宋代少宦宫干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汉、宋朝宦官在政治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宦官干政的认识,

 

查看答案

在莫奈的画中有如此场景:宁静的午后,深奥的黄昏,撑阳伞的美丽忧伤女子,草地上读书的少女,阳光下的田野和树林……一切都是那么优美、雅致、美妙,明亮的调子总是给人一种希望、一种慰籍。材料体现莫奈的作品

A. 重在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B. 迫求主观化的艺术表现

C. 执着于对同一主题写生

D. 采用夸张手法表情达意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随着中国核试验的成功,美苏再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亚非国家和英法等国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止核武器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联合国再不接纳中国是没有道理的,这说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A. 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极大地改变亚太和世界格局

C. 有助于改善中国外部环境

D. 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一文中指出,要做一件事,“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据此可知,毛泽东强调

A. 动员农民群众

B. 提高理论素养

C. 密切联系群众

D. 实事求是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