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2)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文献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有人却说它失败了,为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材料一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二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三反映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夺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材料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场革命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作答。 (2)根据第一问可知,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在前期和后期分别提出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根据第一问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有人却说它失败了,主要原因答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即可。 (4)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请根据所提供内容判断,以下对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和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A. 增强了欧洲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政治意愿和自信心

B.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展

C. 其经济目标是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

D. 其政治目标是扩大欧洲的影响,实现共同的防务,取代联合国

 

查看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

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后者很好地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

两者都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

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该材料最能说明(    )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