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 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 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 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

 

B 【解析】从60年代棉花出口增加乃至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棉花大量出口导致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错误;B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 皇权高度集中

B. 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 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

D. 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查看答案

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 科举制日臻完善

C. 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 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 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 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 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C. 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 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了2 000万到6 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

——摘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