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B 【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查看答案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

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查看答案

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 农民合理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

B. 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C. 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D. 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

 

查看答案

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查看答案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