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土地国有制

B. 重农抑商政策

C. 盐铁专卖政策

D. 土地私有制

 

D 【解析】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不得转让与买卖,与题目中的信息“土地兼并”不符,故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与题目中的信息“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不符,故排除B项;题目中的“土地兼并”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盐铁专卖政策”出现的时间“西汉时期”,故排除C项;题目中的信息“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迫使封建统治者采取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的措施的史实,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名将、外交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叹息着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班超到他手下担任了代理司马(参谋),虽然是个很小的官,但却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窦固为了更好地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时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来共同对付匈奴。因为班超的才干,他被派为使者前往西域,展露自己的才华。他设计攻杀了匈奴派驻在鄯善、于阗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王。在东汉政府的援助下,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击败莎车、龟兹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公元91年,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他先后在西域地区活动共三十一年。

——孙丰年《榜评历史魅力人物》

(1)根据材料,指出班超投笔从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学科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两个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表

 

 

 

年份

木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太阳能

1850年

0.75

0.25

0

0

0

0

1900年

0.25

0.65

0.10

0

0

0

1950年

0.08

0.50

0.37

0.05

0

0

2000年

0.02

0.21

0.39

0.20

0.10

0.08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中国和西方国家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据此分析导致其演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信息,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